查看原文
其他

SPOC平台下,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模式构建



全文约6000字,阅读需15分钟


导读

SPOC因其能够提供认知、资源、情感、情境、交互、评估等多方面的支持,突破对互联网的单一技术性应用,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现虚拟与实体的无缝衔接,从而成为开展深度教学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建构基于SPOC平台的深度教学模式,以期促成深度学习的发生。


作者丨张晓娟  吕立杰

来源丨中国电化教育


作者介绍:张晓娟,系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吕立杰,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01
选择路径:指向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如何运行


深度学习的发生依赖教师的深度教学,深度教学是教师基于知识的内在结构,通过对知识完整深刻的处理,引导学生从符号学习走向学科思想和意义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并导向学科素养的教学。

根据DELC路线和杜威提出的“U型”学习过程,笔者将深度教学的过程设计为:评估学生的前结构、预设课程、构建学习共同体、创设学习情境、丰富课程履历、检测与评价。

(一)评估学生的前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是一张白纸,每个学生都带着各自的前结构走进课堂。前结构是指一个人全部的知识库、经验、体验等。

教师在开展深度教学时,有必要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设置一些有梯度、有张力的问题来检测学生的认知方式、认知状况、兴趣点等,从而了解学生的认知背景、现有的水平和需求,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充分发挥前结构的正向功能的基础上设置课程。

(二)预设课程


深度教学需要教师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教师对课程的深刻理解与规划是学生深度学习的起点。

第一,制定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课程目标;

第二,根据学生的前结构和“最近发展区”,深入剖析课程标准和学科思想,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分析和把握,包括内容中涵盖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等,以及知识的横向与纵向关联性,基于此,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

第三,设计能够引发认知冲突的问题。深度学习的结果是生活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学习者往往会受到原有生活概念及迷思概念的影响而产生思维定势、功能固着,在与课堂中的科学概念相遇时难免会产生认知冲突,教师要充分利用问题带来的认知冲突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促进学生概念的澄清和转化;

第四,选择能够体现课程目标的持续性评价方式。

(三)构建学习共同体

深度学习通常孕育于积极的文化氛围中,而这种文化氛围往往根植于学习共同体的环境中。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共同组成的关系网络和学习型团体,团体中成员各方在共同愿景的导引下,于平等、民主、共享的氛围中,彼此间相互对话、交流、协商、互助、合作,在完成愿景和获得个体与团体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强烈的归属感。

第一,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上升为集师生个体愿景于一体的共同愿景,凝聚师生的内驱力;

第二,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要创造“润泽”性的课堂文化,“润泽”表示湿润的程度,隐喻那种安心、无拘无束、柔和舒畅的感觉,“润泽的课堂”给人的感觉是课堂里每个人的呼吸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这种课堂文化能够消解教师的霸权地位,建立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

第三,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展开对话、交流、协商与合作。

(四)创设学习情境

知识是人的活动和情境互动的产物。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索引。深度学习需要教师对学科知识进行再情境化、再背景化,在知识的多维表征中引领学生与知识的原初与本质相遇,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促进学生具身性的投入和沉浸。

第一,教师要创设宏观情境,引领学生置身于知识发现、发明或创造的社会、文化和时代背景;

第二,教师要创设中观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激活学生的前结构,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实现概念转换;

第三,教师要创设微观情境,引导学生反思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协助学生采用证伪与证实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科学的推理和验证,最终建构起自己的“个体知识”。

(五)丰富课程履历

深度教学要求教师在把握知识内涵和学科素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去经历“U型学习”的过程。

首先,教师要通过模拟或创建真实情境,引领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现或发明的过程;

其次,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分析、推理、验证的完整思维过程,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内在兴趣;

最后,鼓励学生开展与客体的对话、与他者的对话和与自己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反思学科的思想与意义、知识的多维表征和本质属性、文本与生活的内在关联等,让学生体验一个相对完整、丰富的课程履历。

(六)检测与评价

深度学习要求评价过程的持续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首先,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对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测和调控;

其次,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再者,根据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法和比格斯的SOLO分类法分析和测评学生深度学习的层次和状况;

最后,开展教师评价、同伴互评、自我评价等多个主体参与的评价活动,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自己的学业水平。


02
寻找支持:SPOC平台下深度教学的实现何以可能

(一)SPOC的提出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规模私密在线课程”,希冀融合MOOC教育思想,并把微课、小众教学、集成化教育的在线学习效应与传统课堂相交融,使线下课堂变得更加动态、灵活、高效,提高校内教学质量。

“小规模”是指在线学生的规模一般在几十人至几百人之间(不超过500人);“私密”是指设置准入条件来限制学生的申请,只有符合筛选条件的学生才能进入。

SPOC既融合了MOOC学习资源丰富、训练与测验、监测学习过程、自动评分、在线交互等优点,又结合了自身在“教、学、管、控”四大领域的优势:

(1)教:教师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选取MOOC中的优质教学资源让学生提前学习,了解学生的疑问所在;
(2)学:注重学习体验,通过设置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过程的高投入性和沉浸性;
(3)管:追踪和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加强对学习行为的管理;
(4)控:根据大数据的分析和推导,调控课堂中的教学设计,提升混合学习的效果和教学质量,能够有效弥补网络教学浅表化的缺陷和传统教学时空受限的不足。

(二)SPOC对深度教学的支持

SPOC对深度教学的支持表现在对了解学生前结构的前测支持,对课程设计的资源支持、对建构学习共同体的情感支持、对创设学习情境的情境支持、对丰富课程履历的体验支持,以及对评价的支持等,如下图所示。

教师依托学校资源以所在的班级为单位,建构一个适应本班级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SPOC平台,通过注册认证将全体学生纳入平台中,利用平台的多种支持展开教学。

SPOC对深度教学的支持

1. 前测支持

在单元学习开始之前,教师通过SPOC平台设计一些“微作业”“微测试”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前结构进行解答。在此过程中,SPOC平台对学生的认知状况、答题速度、疑难问题等进行统计分析,让教师清晰地了解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层次、学习需求等,这是教师进行深度教学设计的基点。

2. 资源支持

教师通过SPOC平台既可以获得相关教学内容的“微案例”“微视频”“微课件”等,帮助自身更深入地理解学科内容与思想,又能够通过SPOC平台制作并上传适合自己班级学生需要的学习内容,如思维导图、关系网络等,协助学生更高效地理解学习内容。

同时,教师还可以选择并融合平台上的多种资源,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生的前结构与最近发展区等设计出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合理性与合规律性、有梯度、有张力的教学方案。

3. 情感支持

深度教学需要建构学习共同体来作为课堂场域中学习共同体的延伸,教师可以通过SPOC平台建构基于SPOC的虚拟学习共同体。设定共同愿景,精心设计研讨主题,制定相应的契约,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对话、协商、合作等深层互动。

SPOC的站内论坛、社交网站等交互平台以其自身的超时空性、便捷性、有效性,帮助师生、生生随时随地进行知识共享,师生在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获得发展,产生对共同体的归属感。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SPOC平台的追踪记录功能发现“游离”于共同体边缘的学生,通过对此类学生的“游离”原因进行分析,可以针对性地开展辅导或“救助”活动,帮助他们进入到共同体的环境中,成为共同体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4. 情境支持

深度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知识的“脱境”“脱域”状态,还原知识发生的背景和情境;要改变知识的单一讲授式传递,呈现知识的多维表征,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多重变式,建构知识与生活的关联。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

SPOC平台依托信息技术中的虚拟仿真、视频制作与剪辑、3D效应等技术,为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多种支持,使知识的可视化、再背景化、再情境化成为可能。

5. 体验支持

学生的深度学习是一种“U型”学习过程,要经历知识的还原与下沉、经验与探究、反思与上浮的过程。因此,深度教学要注重学生对经历完整课程履历的切身体验。

SPOC平台以其虚拟化、智能化、可视化、仿真化、超时空、无边界的特性和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能够为学生提供“5R”沉浸式学习体验(真实训练项目、真实工作角色、真实工作过程、真实工作条件、真实工作压力),赋予学生一定的角色和身份,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其的内在兴趣、学习动机和认知冲突。

6. 测评支持

SPOC对深度教学的测评支持除了前面提到的前测支持,还包括对学习过程投入度的追踪、记录、统计、分析以及对学习结果的检测与评价等,它能够根据教学需要为教学过程提供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一系列的测评支持。

其中,在形成性评价方面,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过程的高投入性和沉浸性,学习的沉浸性一方面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深度投入,另一方面是对知识发生过程的深度沉浸。SPOC平台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追踪记录和统计分析,反映学生的交互频率、学习状态、认知层次等,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

在终结性评价方面,SPOC打破传统教学纸笔测验的局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作品展示、实验设计、情境测验等和多元主体如教师、同伴、自身等,来发掘学生对非结构性知识的掌握、缄默知识的获得以及认知图式的改变,以此来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


03
建构模式:指向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何处落地

根据杜威对学习过程的描述可知,深度学习要经历“U型”学习过程,而基于SPOC平台的深度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恰好满足了“U型”学习中还原与下沉、经验与探究、反思与上浮的过程需要,成为开展深度教学、实现深度学习的必要途径。


SPOC平台下指向“U型”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模式

(一)基于SPOC的深度教学模式解析

基于SPOC的深度教学是虚拟场域中SPOC线上教学与实体场域中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体现在教学准备、学习氛围营造、情境创设、师生交互以及学习评价等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是信息化教学脱离浅表化、技术化、机械化,走向深刻化、丰富化、灵活化的重要依托。

1. SPOC与教学准备

第一,SPOC课前教学与前测。

首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将事先开发设计的微视频、微作业等上传到公共学习空间让所有学生观看、学习与思考;

其次,教师在前测区设置相应的测试题让学生作答,诊断学生基于自己的前结构对课程内容的了解、思考与把握程度。

第二,课堂教学预设。

首先,教师根据SPOC对学生前测水平的统计分析了解学生的认知状态;

其次,教师对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进行深刻解读,在SPOC资源区选择适合的教学资源:

最后,教师在了解学生认知状态及深度把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

2. SPOC与氛围营造

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的主要途径就是建构学习共同体,SPOC虚拟学习共同体作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延伸,其交互区、设计区、仿真区等可以让师生、生生通过扮演不同情境中的角色,相互协商、交流合作、智识共享。而长期的合作交流必然带来关系的融洽及润泽的课堂氛围和文化的形成,进而促进沉浸式学习的发生。

3. SPOC与情境设置

首先,SPOC情境创建。前面提到,SPOC能够为学生提供“5R”沉浸式体验,在SPOC设计区、资源区以及仿真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调取相应的课程资源,通过图、文、声、像、视频制作与剪辑、3D效应、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设置真实或模拟的情境。

其次,课堂角色的赋予与体验。教师将基于SPOC的问题情境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根据情境和教学需要赋予学生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在角色承担中获得真实的体验。

4. SPOC与师生交互

首先,SPOC课前交互。教师把课前学习内容、作业及小测试等上传到SPOC平台,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SPOC交互区与教师、同伴随时随地展开交流,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其次,课堂交互。教师针对SPOC课前学习与检测中出现的问题、教学目标要求以及情境中的角色体验,设置有梯度、有张力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刺激学生的认知图式;

最后,SPOC课后交互。课堂学习结束后,学生对自己的疑问或感兴趣的话题也可以通过SPOC交互区以私聊或论坛的形式展开追问和研讨,以获得对知识的深度把握。

5. SPOC与学习评价

第一,SPOC智能评价。

SPOC智能评价能够获得持续性评价的效果。首先,SPOC对学习过程的评价。SPOC以其追踪记录、自动评分、统计分析等功能,为每个学生建立了一份电子档案,协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投入程度、认知过程等;

其次,SPOC对学习结果的评价。SPOC的后测区是对学生学习结束后的检测,将前测与后测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获知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以及认知图式的变化。

第二,课堂师生评价。

教师根据SPOC的统计分析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采用师评、同伴互评与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动机、学习结果等展开评价,引发学生的反思与元认知活动。

(二)实现深度学习的过程分析

1. 还原与下沉

教师通过SPOC的多种技术支持将知识的学习情景化、背景化,并尽可能地还原为学生能够理解的“经验”。学生在真实、丰富的情境中感知知识的多维表征,“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现或发明过程,自觉激活自己的前结构,调动以往的情感、认知、行为等经验对新的知识加以理解。在理解知识并思考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中,受到原有经验的限制如思维定势、功能固着等,往往会产生认知冲突。

2. 经验与探究

学生在体验情境中的不同角色和处理认知冲突时,不断地与情境对话、与他人对话、与主我和客我对话,进而对知识进行深层的理解和加工,明晰知识的本质与变式。同时,知识的多维表征和变式也使学生建构起自我的生活概念与科学概念间的关联,通过积极地同化和顺应,改变认知图式,平衡认知结构,进而实现概念的转化。

3. 反思与上浮

首先,SPOC的多种测评功能和课堂上教师、同伴、自我的评价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到自己学习的状态、动机、态度、效果等,帮助学生反观自己的学习过程,调整自己的学习境况;

其次,教师的深度教学让学生体验到了完整而又丰富的课程履历,学生对整个学习历程进行回顾、反思时,重新对自己加工的知识进行梳理,将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分类和关联,建构自己的“个体知识”。“个体知识”的建构是学生对知识的独特理解和个性化表达,是学生透过知识的现象与多种变式和表征对知识本质的深刻理解与把握。

最后,学生调取、迁移和运用“个体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实现能力的获得与提升。




北师大郭华教授:深度学习“深”在哪里?如何在课堂中发生?


促进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学习活动设计


促进“深度学习”的五个阶段


指向深度学习的混合式教学路径


表现性评价的内涵与设计方法


关于我们:

“高校教学创新100人”由产学研媒等多方人士共同发起,聚焦高校教学创新与高校老师成长,致力于提供高校领域前沿、向上的内容。


备注“职务+姓名”,加入读者交流群



联系我们:

王慧  主笔&内容老师  微信号:HofMarchbh

张沉浮  主编&总负责人  微信号:chenfu3721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